一起來認識食品添加物!好食課食安講座─解析食品添加物的上課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大家還記得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有相關性嗎?骨質疏鬆症最怕發生骨折,骨折會讓我們減少獨立活動的能力並增加死亡率。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可以從哪方面著手呢?一起來看看這篇圖文吧!
❶ 攝取足夠的鈣 👉 每日建議1000 ~ 1200毫克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OF)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1200毫克(包括鈣片補充劑量),而台灣19歲以上成年人鈣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另有研究建議骨質疏鬆症病人應每日至少攝取 1000 毫克鈣。足見鈣質攝取的重要性,建議每日應攝取1000 ~ 1200毫克的鈣,預防骨質疏鬆。
⠀⠀⠀⠀⠀⠀⠀⠀⠀⠀⠀⠀⠀⠀⠀⠀⠀⠀⠀⠀⠀⠀⠀⠀
想從食物中攝取鈣質,可以多多選擇乳製品、傳統豆腐(板豆腐)、豆干、小魚乾等都是不錯的鈣質來源,若無法從飲食攝取足夠的鈣,可考慮服用鈣片。
❷ 維生素D 👉 每日建議800 IU
 ̄ ̄ ̄ ̄ ̄ ̄ ̄ ̄ ̄ ̄ ̄ ̄ ̄ ̄
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OF)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1200毫克(包括鈣片補充劑量),而台灣19歲以上成年人鈣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另有研究建議骨質疏鬆症病人應每日至少攝取 1000 毫克鈣。足見鈣質攝取的重要性,建議每日應攝取1000 ~ 1200毫克的鈣,預防骨質疏鬆。
⠀⠀⠀⠀⠀⠀⠀⠀⠀⠀⠀⠀⠀⠀⠀⠀⠀⠀⠀⠀⠀⠀⠀⠀
想從食物中攝取鈣質,可以多多選擇乳製品、傳統豆腐(板豆腐)、豆干、小魚乾等都是不錯的鈣質來源,若無法從飲食攝取足夠的鈣,可考慮服用鈣片。
❸ 運動 👉 每週累計150分鐘
 ̄ ̄ ̄ ̄ ̄ ̄ ̄ ̄ ̄ ̄ ̄ ̄ ̄
運動包括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平衡訓練 等。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對於血糖穩定也有幫助。不過年長者運動時需隨時注意運動安全,若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想執行以前沒做過的劇烈運動時,像是跑步或舉重等,應先請臨床醫師作適當評估。
📕Ref:
1. 2019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
2. 衛服部國健署-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維生素B6|在胺基酸代謝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
⠀⠀⠀⠀⠀⠀⠀⠀⠀⠀⠀⠀⠀⠀⠀⠀⠀⠀⠀⠀⠀⠀⠀⠀
維生素B6是一個很重要的水溶性維生素,他以輔助酵素的角色參與了體內100種以上的酵素反應。特別是胺基酸的代謝,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小分子,若沒有維生素B6的協助,胺基酸的轉換代謝途徑則會受到阻礙,人體無法自行轉換體內需要的胺基酸。
⠀⠀⠀⠀⠀⠀⠀⠀⠀⠀⠀⠀⠀⠀⠀⠀⠀⠀⠀⠀⠀⠀⠀⠀
除此之外,維生素B6也和血紅素、荷爾蒙、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有關。缺乏維生素B6可能會有皮膚炎、貧血、憂鬱、癲癇與痙攣等症狀。
⠀⠀⠀⠀⠀⠀⠀⠀⠀⠀⠀⠀⠀⠀⠀⠀⠀⠀⠀⠀⠀⠀⠀⠀
最新國民營養狀況調查(2013-2016年)中,國人的B6攝取量大致符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只有13-15歲和75歲以上的女性攝取量未達建議量。而在此調查中,我國老人(75歲以上)在血中B6濃度缺乏的盛行率較高(約15.8%)。不過維生素B6攝取量可能不是唯一影響血中維生素B6營養狀況的因子,部分藥物、酒精也會影響血中B6濃度。
⠀⠀⠀⠀⠀⠀⠀⠀⠀⠀⠀⠀⠀⠀⠀⠀⠀⠀⠀⠀⠀⠀⠀⠀
💡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6呢?
維生素B6大多存在動物性食物中,就是我們常吃的肉類,而且動物性食物中的維生素B6比植物性食物更容易吸收。如果是吃素的朋友,可以選擇從黃豆、香蕉、小麥胚芽、米胚芽補充維生素B6。
⠀⠀⠀⠀⠀⠀⠀⠀⠀⠀⠀⠀⠀⠀⠀⠀⠀⠀⠀⠀⠀⠀⠀⠀
特別提醒,維生素B6雖然是水溶性,長期藉由補充劑攝取過量的維生素B6會出現神經病變,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攝取不超過80毫克。
⠀⠀⠀⠀⠀⠀⠀⠀⠀⠀⠀⠀⠀⠀⠀⠀⠀⠀⠀⠀⠀⠀⠀⠀
📕重點整理
🎯 維生素B6和胺基酸的代謝有關。
🎯 維生素B6缺乏時,會有皮膚炎、貧血、憂鬱、癲癇與痙攣等。
🎯維生素B6豐富來源:肉類、黃豆、香蕉、小麥胚芽、米胚芽。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骨質疏鬆症是什麼呢?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而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而骨骼強度包含骨質密度和骨骼品質。而大部分有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在發生骨折前通常不會有症狀,所以大家常常容易忽略骨質疏鬆症。
📍為什麼要留意骨質疏鬆症呢?
骨質疏鬆症者最怕發生骨折😱😱😱骨折會讓我們減少獨立活動的能力並增加死亡率,尤其是髖關節骨折者一年內會增加10~20%死亡率。
⠀⠀⠀⠀⠀⠀⠀⠀⠀⠀⠀⠀⠀⠀⠀⠀⠀⠀⠀⠀⠀⠀⠀⠀
📍大家知道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之間也有相關性嗎?
🎯第一型糖尿病人
因為胰島素分泌缺乏,導致無法藉由足夠的胰島素分泌來促進骨生長和骨強度。第一型糖尿病人除了骨質密度較低以外,也會有骨頭品質不良的問題,這些因素都提高了骨折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人
體重也包含骨頭的重量,因此體重常和骨密度有正相關。大部分的第二型糖尿病人因體重較重,其骨密度大部分落在正常或偏高的範圍,但因長期高血糖會造成糖化作用(glycation),骨內的膠原蛋白和糖結合後會變質且脆弱化,造成骨頭品質不良,而提高了骨折風險。
⠀⠀⠀⠀⠀⠀⠀⠀⠀⠀⠀⠀⠀⠀⠀⠀⠀⠀⠀⠀⠀⠀⠀⠀
再來,因為糖尿病人的跌倒風險較高,像是低血糖、高血糖造成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周邊神經病變等,糖尿病人將血糖控制在穩定的範圍也有助於降低跌倒而造成骨折的風險喔😉
⠀⠀⠀⠀⠀⠀⠀⠀⠀⠀⠀⠀⠀⠀⠀⠀⠀⠀⠀⠀⠀⠀⠀⠀
💡最後要提醒糖尿病人
如果你有以下提到的情形
建議去醫療院所詢問醫師需不需要做骨質密度檢查喔
① 已經發生過骨折
② 65歲以上的女性或是70歲以上的男性
③ 接近停經的女性或50歲以上的男性但有骨質疏鬆症高風險
🔍骨質疏鬆症高風險包含:
體重過輕(BMI<18.5)
高劑量類固醇使用者
有甲狀腺疾病和風濕免疫疾病等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維生素B2|擁有螢光黃色的水溶性維生素!】
⠀⠀⠀⠀⠀⠀⠀⠀⠀⠀⠀⠀⠀⠀⠀⠀⠀⠀⠀⠀⠀⠀⠀⠀
每次補充B群後,上廁所都會有螢光黃色,不用擔心!那正是維生素B2的顏色。而維生素B2的功能和能量的代謝有關,也參與許多氧化還原的反應。
缺乏維生素B2會引起口角炎、舌炎、脂溢性皮膚炎等,大部分健康族群不太會單獨缺乏維生素B2,因為維生素B2在代謝途徑上和其他維生素B群息息相關,只有過量飲酒的族群需特別留意維生素B2的缺乏情形。
⠀⠀⠀⠀⠀⠀⠀⠀⠀⠀⠀⠀⠀⠀⠀⠀⠀⠀⠀⠀⠀⠀⠀⠀
💡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呢?
乳製品是維生素B2不錯的來源,包含牛奶、奶粉都是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鼓勵健康成年人可以每天攝取1~2杯牛奶(1杯牛奶=240cc),除了補充鈣質還可以補充維生素B2唷!
⠀⠀⠀⠀⠀⠀⠀⠀⠀⠀⠀⠀⠀⠀⠀⠀⠀⠀⠀⠀⠀⠀⠀⠀
除了乳製品之外,適量攝取肉類、蛋類、營養添加的全穀類也可以攝取到維生素B2喔!
⠀⠀⠀⠀⠀⠀⠀⠀⠀⠀⠀⠀⠀⠀⠀⠀⠀⠀⠀⠀⠀⠀⠀⠀
📕重點整理
🎯維生素B2缺乏時,會有口角炎、舌炎、脂溢性皮膚炎等。
🎯維生素B2缺乏高風險群:飲酒過量者需留意。
🎯維生素B2豐富來源:乳製品、肉類、蛋類、營養添加的全穀類。
⠀⠀⠀⠀⠀⠀⠀⠀⠀⠀⠀⠀⠀⠀⠀⠀⠀⠀⠀⠀⠀⠀⠀⠀
今天有攝取到乳製品的同學們舉手🙋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B1不僅僅是疲勞而已!】
⠀⠀⠀⠀⠀⠀⠀⠀⠀⠀⠀⠀⠀⠀⠀⠀⠀⠀⠀⠀⠀⠀⠀⠀
維生素B1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在能量代謝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大部分細胞都需要能量,所以缺乏維生素B1時,身體會有疲勞、食慾降低、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尤其是需要許多能量的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缺乏時會引起多發性神經炎。
⠀⠀⠀⠀⠀⠀⠀⠀⠀⠀⠀⠀⠀⠀⠀⠀⠀⠀⠀⠀⠀⠀⠀⠀
尤其是有飲酒習慣的人更要注意,酒精會抑制維生素B1的吸收,過量飲酒的族群特別需要留意維生素B1缺乏的情形。
⠀⠀⠀⠀⠀⠀⠀⠀⠀⠀⠀⠀⠀⠀⠀⠀⠀⠀⠀⠀⠀⠀⠀⠀
💡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呢?
維生素B1大多存在於全穀類,像是胚芽米、糙米都是很好的維生素B1來源,健康成年人可以嘗試將全穀類取代飲食中的部分白飯,像是在白飯中加入適量的胚芽米、糙米,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
除此之外,豬肉也是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所以選擇蛋白質時別忘了多多變化,除了豆製品、魚肉、雞肉之外,偶爾也可以選擇適量的豬肉。
⠀⠀⠀⠀⠀⠀⠀⠀⠀⠀⠀⠀⠀⠀⠀⠀⠀⠀⠀⠀⠀⠀⠀⠀
📕重點整理
🎯維生素B1缺乏時,身體會有疲勞、食慾降低、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
🎯維生素B1缺乏高風險群:飲酒過量者需留意。
🎯維生素B1來源:全穀類、豬肉等。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文/魏洋樺營養師 (糖尿病衛教師)
有時衛教師要幫糖尿病友檢查注射胰島素的部位是否有異狀時,總是會遇到病友自信滿滿地說「我打胰島素打十幾年了,沒什麼問題,不用再檢查了吧!」。因此想藉由一個案例跟大家分享為什麼衛教師需要定時檢查胰島素注射部位和注射技巧。
一位30歲女性,在醫學中心被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使用一天三劑速效胰島素(Novorapid)和一劑長效胰島素(Lantus)控制血糖,注射胰島素時間長達16年,但因病人長期習慣注射腹部相同部位,而使得腹部慢慢出現皮下脂肪增生,其中最常注射的左側腹部更有7公分x6公分的脂肪增生。 (此個案的個人資料經同意後授權使用)
皮下脂肪增生是胰島素注射時常見的併發症,有研究指出反覆將胰島素注射在同一部位、沒有輪替注射部位是造成此現象的最大風險之一。皮下脂肪增生會讓胰島素吸收不穩定,造成血糖波動較大,而且容易有低血糖的風險。其實皮下脂肪增生是可以預防的,而且可以讓血糖控制更加穩定。
糖尿病友可以怎麼預防皮下脂肪增生呢?趕快把下面三招牢牢記住。
1. 正確輪替胰島素注射部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出版的「臺灣胰島素注射指引- 2018」建議在同一個部位作有系統地輪替注射,而非每次更換不同部位注射,如此可減少胰島素吸收的變異。在診間常常會遇到病友說他會輪替注射左右邊的腹部,結果不管是左邊還是右邊都是注射在同一點,這樣並不是正確的輪替方式,正確的輪替注射方式可參考下圖。(更多詳情可參考臺灣胰島素注射指引- 2018)
2. 每次注射胰島素時,應使用新的針頭。
3. 避免將胰島素注射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
除了提高病友的胰島素注射技巧外,醫事人員在預防皮下脂肪增生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醫師和糖尿病衛教師們可以做到以下三點減少皮下脂肪增生的發生率:
1. 加強教育以及反覆確認病人的胰島素注射技巧。
2. 透過教育提高醫事人員對皮下脂肪增生的警覺性。
3. 每年定期檢查病人的胰島素注射部位。
下一次病友們遇到衛教師要幫你檢查注射部位,記得不要害羞,讓專業的衛教師協助檢查一下才會更加安心。雖然在目前的醫療研究下還不能完全清楚造成皮下脂肪增生的原因有哪些,但可藉由衛教病人正確注射胰島素以及醫事人員的反覆確認和定期檢查,減少皮下脂肪增生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Hambridge, K. (2007). The management of lipohypertrophy in diabetes care.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6(9), 520-524.
2. 臺灣胰島素注射指引- 2018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維生素K|容易被忽略的存骨本維生素!】
⠀⠀⠀⠀⠀⠀⠀⠀⠀⠀⠀⠀⠀⠀⠀⠀⠀⠀⠀⠀⠀⠀⠀⠀
維生素K主要有K1、K2、K3、K4等四種分子結構
⠀⠀⠀⠀⠀⠀⠀⠀⠀⠀⠀⠀⠀⠀⠀⠀⠀⠀⠀⠀⠀⠀⠀⠀
🔸自然存在的維生素K1、K2為脂溶性的維生素
🔸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3、K4為水溶性的維生素
⠀⠀⠀⠀⠀⠀⠀⠀⠀⠀⠀⠀⠀⠀⠀⠀⠀⠀⠀⠀⠀⠀⠀⠀
維生素K除了和血液凝固的功能有關之外,更參與骨骼蛋白質的合成。若血液中維生素K濃度偏低時,也會讓骨骼密度隨之降低。
⠀⠀⠀⠀⠀⠀⠀⠀⠀⠀⠀⠀⠀⠀⠀⠀⠀⠀⠀⠀⠀⠀⠀⠀
維生素K1主要存在於深綠色葉菜類中,而維生素K2則可由體內腸道的細菌合成。因為體內腸道細菌可自行合成,大部分健康成年人不太容易缺乏維生素K。
⠀⠀⠀⠀⠀⠀⠀⠀⠀⠀⠀⠀⠀⠀⠀⠀⠀⠀⠀⠀⠀⠀⠀⠀
💡只有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族群,以及新生兒和年長者需留意維生素K缺乏的問題。
⠀⠀⠀⠀⠀⠀⠀⠀⠀⠀⠀⠀⠀⠀⠀⠀⠀⠀⠀⠀⠀⠀⠀⠀
📕重點整理
🎯 維生素K有K1 、K2、K3、K4等四種分子結構。
🎯 維生素K和血液凝固功能有關之外,更參與骨骼蛋白質的合成。
🎯維生素K來源:主要存在於深綠色葉菜類中。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維生素E|不只是抗氧化功能而已!】
⠀⠀⠀⠀⠀⠀⠀⠀⠀⠀⠀⠀⠀⠀⠀⠀⠀⠀⠀⠀⠀⠀⠀⠀
維生素E是脂溶性的維生素,共有8種分子結構,不同分子結構的生理活性都不盡相同。以往大家都知道維生素E在體內扮演抗氧化劑的角色,可以保護細胞膜的安定,避免細胞膜受到自由基的破壞。
⠀⠀⠀⠀⠀⠀⠀⠀⠀⠀⠀⠀⠀⠀⠀⠀⠀⠀⠀⠀⠀⠀⠀⠀
近年來開始有研究探討不同結構的維生素E還有神經保護、降低血膽固醇的特性。因此維生素E不只是抗氧化,還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喔!
⠀⠀⠀⠀⠀⠀⠀⠀⠀⠀⠀⠀⠀⠀⠀⠀⠀⠀⠀⠀⠀⠀⠀⠀
維生素E主要存在於植物油中,像是葵花油、紅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欖油等都含有不同分子結構的維生素E。建議一般健康成年人可使用適量的植物油烹調且變換不同種類,才能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E喲😉
⠀⠀⠀⠀⠀⠀⠀⠀⠀⠀⠀⠀⠀⠀⠀⠀⠀⠀⠀⠀⠀⠀⠀⠀
📕重點整理
🎯 維生素E是脂溶性的維生素。
🎯 維生素E除了抗氧化之外,還有神經保護、降低血膽固醇的特性。
🎯維生素E來源:主要存在於植物油中。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
【鎂|與骨骼、神經、肌肉、營養素代謝有關的重要角色 】
⠀⠀⠀⠀⠀⠀⠀⠀⠀⠀⠀⠀⠀⠀⠀⠀⠀⠀⠀⠀⠀⠀⠀⠀
鎂是我們體內重要的礦物質,主要存在於身體的骨骼中,部分存在於肌肉及軟骨組織和細胞內。
⠀⠀⠀⠀⠀⠀⠀⠀⠀⠀⠀⠀⠀⠀⠀⠀⠀⠀⠀⠀⠀⠀⠀⠀
鎂除了可以協助骨骼的建造,在許多生理機能上更扮演重要的角色,像是調節神經和肌肉的功能、參與醣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特別是與ATP( 三磷酸腺苷 )的合成有關。
⠀⠀⠀⠀⠀⠀⠀⠀⠀⠀⠀⠀⠀⠀⠀⠀⠀⠀⠀⠀⠀⠀⠀⠀
鎂存在於葉綠素中,因此深綠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鎂,偶爾可以選擇深綠色蔬菜來增加鎂的攝取。除此之外,全穀雜糧類中的胚芽和麩皮、堅果類也含有鎂,一般健康成年人偶爾可以用胚芽取代白飯,或者一天攝取一個免洗湯匙份量的無調味堅果,都可以攝取到鎂喔!
⠀⠀⠀⠀⠀⠀⠀⠀⠀⠀⠀⠀⠀⠀⠀⠀⠀⠀⠀⠀⠀⠀⠀⠀
最新國民營養狀況調查(2013-2016年)中,國人的鎂攝取量在13-44歲中較容易低於建議量,但國人的血鎂濃度都非常穩定(全體國人血鎂濃度約2.13 mg/dL)。這可能是因為鎂的吸收率可依攝取量高低而變化,攝取量低時會增加鎂的吸收率,因此在一般正常均衡飲食的狀況下,不容易產生鎂缺乏的症狀,大家不用過度擔心。只有飲酒過量者、營養不良者、胃腸疾病導致吸收不良者、使用利尿劑造成尿鎂流失過多者需要留意。
⠀⠀⠀⠀⠀⠀⠀⠀⠀⠀⠀⠀⠀⠀⠀⠀⠀⠀⠀⠀⠀⠀⠀⠀
📍補充說明
ATP( 三磷酸腺苷 ):細胞暫時儲存與提供能量的分子,有部分的能量會先暫時存在ATP分子中,需要能量時再將ATP水解,提供細胞能量⚡
⠀⠀⠀⠀⠀⠀⠀⠀⠀⠀⠀⠀⠀⠀⠀⠀⠀⠀⠀⠀⠀⠀⠀⠀
📕重點整理
🎯 鎂可協助骨骼的建造、調節神經和肌肉的功能、參與三大營養素的代謝、與ATP的合成有關。
🎯一般正常均衡飲食的狀況下,不容易產生鎂缺乏的症狀,大家不用過度擔心。
🎯鎂來源:深綠色蔬菜、全穀雜糧類、堅果類、香蕉。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
按讚追蹤我的臉書:魏洋樺營養師x不只是營養
追蹤我的IG看更多不只是營養的限時動態:@loriwei.dietitian